本帖最后由 萌芽 于 2017-6-19 16:00 编辑
何知雨(左三)在班里外号“何老大”,同学们都乐意当他的“小跟班”
我常常想:如果人们多一分宽容与善良,就会少一分冷漠与自私,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这段文字出自一篇名为《温暖》的初中作文,它的作者名叫何知雨,一名19岁重度脑瘫年轻人。6月15日,记者走进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听听老师和同学们口中“何老大”的故事。
脑瘫少年艰难康复路 中午12时,放学铃声响起,初二(4)班同学纷纷离座。何知雨缓缓迈步,小心地往楼梯方向走。在走道前方,还有每层楼梯转角处,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正耐心地等着他。 两年时间,从上下楼梯需要同学搀扶,到如今步子迈得越来越稳,何知雨和同学之间已经形成默契:尽量让他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时,何知雨外婆李绍萍已守候在校门外,看到何知雨笑着与同学们一一说再见,她心中泛起阵阵暖意。 知雨的名字是李绍萍起的,因他出生时正下着雨,便寄予“好雨知时节”的诗意。1岁那年,何知雨被确诊为重度脑瘫儿。脑瘫儿的康复训练过程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何知雨迈出第一步、会说第一个词语,家人都倾注巨大的心血,经历了无数次努力。 2015年,17岁的何知雨已在南宁市壮志路小学辅读班待了7年时间,李绍萍希望他能进入普通中学继续就读。但他父亲却有些犹豫,担心儿子在普通学校会受到排挤。“我希望知雨能像普通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实在不行我就陪着他上学。”李绍萍很坚决,并多次走访相关部门。最终,何知雨就近分配到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暖心氛围让家长欣喜 李绍萍忘不了,第一天送何知雨上学时,她一直焦虑不安地等候在校门外,设想着何知雨会在校园里遇到的种种状况。李绍萍不知道,此次此刻,何知雨的身旁已经多了一名为封佳成的“小跟班”,主动陪着何知雨上下楼和上厕所。 李绍萍更忘不了开学第二天的家长会上,班主任龚伟玲一席话湿润了她的眼睛,也安抚了她忐忑忧虑的心。龚伟玲老师说:“我很高兴班里多了一名特殊的学生,他的到来会让我们班级更有凝聚力,也能让其他孩子学会如何关心他人,懂得感恩生活。” 悄悄埋下的爱的种子渐渐发芽生长。何知雨在班里还多了一个外号——“何老大”。每当课间休息或是上体育课时,封佳成和其他同学必定会轮流陪在何知雨身边;每当需要拿课本、领作业时,何知雨的“秘书”马和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每当有重大足球赛事时,“球迷”何知雨总能与志趣相投的莫凡兴奋地聊上半天。 何知雨的点滴变化让家人欣喜不已,他越发开朗自信。由于握笔写字不便,而且他就利用电脑写作文,让思想遨游于文字之间。而龚伟玲和其他老师在上课时,每每将目光停留在何知雨身上,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因为他总是专注地盯着老师,带着欣赏与欢喜的神情。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其实在沛鸿中学,何知雨并非唯一一个特殊学生。如何让这些学生更好地融入普通学生之中,让他们自立自信、轻松从容地生活和学习也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教务处副主任谢巧靖还记得,曾在校园偶遇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学生小洪,当她心疼小洪撑着铁架行走时,小洪却扭过头来灿烂一笑,用清亮的声音说了声:“老师好!” 谢巧靖还提到,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曾一声不响地塞了颗荔枝到她手中。收到小礼物的那天,谢巧靖将心情分享到朋友圈里:“有点小感动啊,我已经进入这个孩子封闭的世界里了吗?他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多情的世界,他关心和爱护着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该校副校长李赛琴表示,在德育教育方面,沛鸿中学一直要求班主任和老师以父母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波动比较大,只有抱持父母的情怀才能宽容地对待他们。李赛琴动情地说:“越是特殊的孩子越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也希望每个孩子离开后,只要想到沛鸿,都有一种暖暖的家的感觉。” 消息来源:南宁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