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网_病残家园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樱花往事,爱情象征和失去的樱花诗歌文化

[复制链接]

43

主题

307

帖子

133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楼主
发表于 2019-4-5 00:06: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个周末帮亲友搬家,搬完后去了附近的公园,发现里面开了很多樱花,不少人在拍照,还有穿着汉服的小姑娘,拿着书诵读,感觉很有古风古韵。

樱花烂漫的日子,其实最适合约上喜欢的人,游园赏景,互诉情愫。这也符合樱花的花语:爱情和希望的象征,代表着高雅,质朴,纯洁的爱情。


后来回家就在想,樱花怎么感觉在日本更流行呢?回来后上网搜了下,才知道原来樱花还有不少往事。

樱花的中日往事

樱花在中国大约有2000年历史,原产于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后被人工栽培,逐步传到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宫苑内就开始栽培樱花。在唐朝盛世时,被来朝拜的日本人带回东瀛,发扬光大,慢慢变成了日本国花。

相传在很久以前,日本有位名叫“木花开耶姬”(意为樱花)的仙女。有一年11月,仙女从冲绳出发,途经九州、关西、关东等地,在第二年5月到达北海道。沿途,她将一种象征爱情与希望的花朵撒遍每一个角落。为了纪念这位仙女,当地人将这种花命名为“樱花”,日本也因此成为“樱花之国”。

樱花在日本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成了主角。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历史上称“醍醐の花见”),以其豪侈华丽而名标史册。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

现代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4月15日定为“樱花节(祭)”。在这个赏花季节,日本人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樱花树下,举杯高歌,谈笑春日。“花见”一词甚至被纳为英文专有名词,意为日人赏樱盛宴。日本人喜爱樱花,认为它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精神。

武汉大学樱花开于三月中旬,至下旬最为鼎盛,花期较短,仅13-20天左右。武大校园内的樱花最早由侵华战争时期占领武汉大学的日本军人所种植,武汉三镇光复后,武大的师生们又引进了更多的樱花品种,周恩来总理也曾于1972年转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送的其中50株大山樱给武汉大学,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


中国樱花诗歌
虽说樱花在日本发扬光大,但是中国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些樱花诗歌,作为樱花曾是中国文化一部分的佐证。

1:《无题四首 其四》
  ——【唐】李商隐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翻译:
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注解:
开头两句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三四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贫寒。这两句先推出人物,再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将暮之哀伤。

五六句写另一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用此名代称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结尾两句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触动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挨的深夜展转难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2.《病中酬元宗简》
——【唐】张籍
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
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

注解:寓意不随声附和,不趋炎附势。

3. 《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唐】白居易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注解:家中的小花园新种了红樱树,闲来绕着花在园中走走就当踏青春游了,描写一种悠闲自在自得的园中情怀。

4. 《樱花》
——【近代】邓溥雅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
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


5.  《樱花》
——【近代】郁华
树底迷楼画里人,金钗沽酒醉余春。
鞭丝车影匆匆去,十里樱花十里尘。

注解:出自郁华《东京杂事诗》,写的是日本樱花。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樱花开时虽美,终将化为尘土,好比美人迟暮,英雄白发。十里用来形容樱花开时美极盛极,衰败后更易令人感受。

6. 《有赠 本事诗》
【近代】苏曼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注解:
出自近代文学家苏曼殊在1910年作于日本的诗。苏曼殊名玄瑛,曾出家、法号曼殊,是南社社员,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他的诗常能表现出幽怨凄婉的感情,少数也反映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这首诗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箫一类的竖吹管乐器,因长度而得名。公元8世纪由中国流传到日本。苏曼殊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
楼上的尺八吹出的阴深凄惘的《春雨》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第三句"芒鞋"、"破钵"之说点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句"踏过樱花第几桥?"用数不清的'桥'来提示这种无为无奈的生活之长久。

作者/编辑:天涯一梦 (同类天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记住自己的座右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备案号:沪ICP备16019424号-1|  

GMT+8, 2024-4-19 18:08 , Processed in 0.154065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